关于山西煤炭产业转型的调查报告
1、近年来,我国第一产煤大省山西不断探索“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旅明和现代化”的新型煤炭产业之路,山西煤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可以发现昔日的“黑色”产业正在“绿色”转型,科学发展已呈现许多新亮点。
2、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煤炭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煤炭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煤炭行业机械化开采煤矿逐渐成为主流。
3、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据2002年10月山西省地质调查院提交的《山西省重点地区矿山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在调查的大同、宁武、西山、霍西、沁水(含太原东山、阳泉、潞安、晋城四大矿区)五大煤田内,主要地质灾害为开采沉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煤层自燃、疏排地下水、污染水资源、破坏耕地植被等。
4、年6月16日至21日,调研组一行3人对山西省商业性地勘工作进行调研,走访了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山西省地勘局、山西省煤田地质局、中国冶勘三局、山西省地勘局217队和大同市国土资源局,与政府主管部门、国有地勘单位、基层矿政管理部门和民营矿业主就商业性地勘工作进行广泛研讨。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5、为此,笔者历时20天的时间,采取直接访问做笔记的方式对宏丰竹业有限公司的财务生产成本核算进行调查,每天用1个小时的直接询问成本会计有关资料,用约2小时时间亲自到车间了解生产工艺过程和核对车间基础统计数据,其余时间写笔记,做总结。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会计专业知识。
6、山西省近年来主要开发的优势矿产为煤、铝土矿、铁矿、铜矿、金矿、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芒硝、硫铁矿、石膏等十种矿产。全省煤炭开发程度较高,经过50余年的开发,其保有探明储量为2 650亿吨,2006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3亿吨,非煤矿产产量也达到1亿吨,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已成为山西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中国矿业城市在转型中前进
中国矿业城市转型采取“拓展型”模式,即在通过加强危机矿山找矿、继续挖掘矿业潜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其他接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机制模式为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产业结构转型模式为“工业强市”,第第第三产业同步发展。
年来,由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全国政协的建议不仅得到采纳,而且对于缓解“四矿”(矿业、矿山、矿工、矿城)危机,特别是对于推动矿业城市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矿业城市的基本情况 矿业城市是指因开发矿产资源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城市。
回看中国矿业城市在推进转型的过去十几年,其中辽宁、云南等地表现突出,在转型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第一,观念创新。
矿业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围绕矿产资源丰富地区发展起来的经济中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时代。在那时,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埃及和中国等地,由于青铜的广泛应用,铜和锡矿石开采成为重要活动,形成了早期的矿业城镇,如埃及西奈半岛和中国陕西等地的铜矿工场遗址。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总体形势
当前,随着我国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初步实现了分开运行,商业性矿产勘查呈发展之势,矿业权市场日趋活跃,勘查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日益显现,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已经启动。尤其是近几年受需求拉动的影响,矿业呈现周期性复苏的态势,商业性矿产勘查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与公益性地质工作实行的是事企混合运行的模式。在传统地质工作管理体制下,我国矿产勘查实行的是统一的事业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从主流认识看,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框架初步形成,矿业权制度逐步完善,市场主体正在形成,商业性矿产勘查已经上路。 初步形成了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体制架构 集中统一的矿产勘查体制初步形成;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的机制初步建立;探采结合的矿业新体制初显端倪。
从近6年的实践看,公益性地质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其规模、找矿效果还远不理想,这与纵向一体化的油气矿产勘查开发形成明显的“二元”结构,也成为解决我国资源瓶颈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
受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转型难度较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需求旺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勘查登记和矿业权交易活跃与资源增储缓慢并存,在旺盛的需求条件下,却没有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繁荣景象。